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8、天谴 ...

  •   冷风冷雨变成了和风细雨,芙蓉粉面含着羞。他倦怠地躺在我的怀中,闭着双眼,睫毛微颤,像是有了一个久违的好梦。

      可这梦却是极为短暂的,门口传来了李内侍犹疑的声音:“陛下恕罪,奴婢冒昧扰了陛下,只是左将军在殿外候了多时,求见陛下。奴婢告知史将军,陛下已经午歇,可史将军不肯离去,说有要紧之事,定要面见圣颜。”

      他从那梦里蹙了蹙眉,倦怠地朝外面回了一句:“知道了。”还是没有睁开眼睛。当我以为他尚且流连在梦乡之中,他却起了身来,对我说:“你便候在这偏殿中吧,朕去会一会这位左将军,大概还是为了弹劾朕的那位舅父一事。”

      我点点头,又问:“左将军是何人?”

      “左将军史丹,他曾为朕的老师,当年也正是他与朕这位舅舅在先帝面前力保了朕的太子之位。”他理了理衣冠,走出了偏殿。

      他在正殿巍然端坐,一个头戴进贤冠,年约五十,身材瘦削但面色红润,小眼阔脸的长须男子在李内侍的引入下,方步进殿,朝他行了稽首大礼。

      “老臣见过陛下,陛下万岁!”

      这个人的名字已经超出了我的有限的历史知识范畴。

      史这个姓大约与汉宣帝的祖辈有关,戾太子刘据的良娣便是出自史家。其子便是汉宣帝的父亲。汉宣帝在微时也曾颇受史家照顾。史家也因此在汉宣帝继位之后日渐发达了起来。大约面前的这个史丹也是与这个家族有关。

      他挥了挥手,示意左将军起身,内侍为其搬来了座,那位左将军便大大方方地坐在了陛下对面,他的气场有些压迫感,但是对面的年轻公子也不遑多让。

      “左将军今日有何事上奏?”

      这位左将军紧蹙着眉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陛下,臣忧心天象,因日蚀一事,夙夜难寐,故而读周易,近日读到一辞,乃是丰卦九三爻辞:丰其沛,日中见昧,则折其右肱。臣以为,日,乃君之象,自古君为阳,臣为阴,日中见昧,日中而昏,乃是阴气入侵,而阳气锐减。故为日蚀。依易之所言,必当折去右肱之臣。”

      陛下挑了挑眉,问道:“那,依卿所言,右肱之臣当是何人?”

      “陛下,朝中有人罔顾大臣之节,执旁门左道,以乱朝政,触怒天意。周书曰:以左道事君者诛。而此人已多次遭群臣弹劾,如今上天亦降下天谴来,可谓是人神共愤。”

      “看来卿还是欲弹劾王相。”陛下似是轻蔑一笑,“若是还是上陈那些旧事,奏报简牍之中皆有,朕亦耳熟能详,也交与有司审查。卿也就不必多言了。”

      “陛下,不止旧事。”左将军正色道。

      “王相如今令其女与陛下宠妃卫婕妤结交,多至宫中走动,已被宫人目睹数次之多。珠宝、金银亦源源不断流入卫婕妤宫室之内。陛下圣明,一查便知。朝中之人皆言,王相不仅权倾前朝,还欲将手伸至陛下后宫。”

      “不过是女子结交相伴而已,如何能说明王相有这般野心?”陛下淡淡回道。

      左将军的声音却激扬了起来:“陛下,前朝后宫相互勾结,乃是大汉最为忌讳之事。”

      陛下似乎对这样的指控不以为意:“王丞相有女,进宫本是太后之意。”

      “太后先前问王相,欲令其女入宫,侍奉圣上,然而王相三番五次,多次推辞,称其女身有痼疾,不能进宫。可如今却令其女多次入宫,结交后宫宠妃,实在居心叵测。

      “陛下为太子之时,老臣曾受先皇所托,授陛下以经史,不知陛下可否记得,秦丞相吕不韦见秦王无子,欲篡秦国天下,便送有孕的后宅女子入宫,从而诞下始皇帝。而楚国丞相春申君亦见楚王无子,故而向楚王献上有孕之妻,此女随后便诞下怀王。”

      我听到此处,吃了一惊,原来秦始皇乃吕不韦血脉,吕不韦为了暗中夺取秦国,故而将怀着孕的赵姬给秦国公子子异,而楚怀王乃春申君之子,春申君亦送了孕妻给楚王,意图以腹中胎儿祸乱楚国皇室血脉。这样的野史在汉朝已经传得甚嚣尘上了。

      但又生了疑惑,这些轶闻与其所奏之事是何关联,却听见左将军义正词严地说道:

      “如今陛下膝下亦未有子嗣,王相筹谋多时,忽然欲将其女送入宫中,恐怕同吕不韦与春申君之用心无异啊。”

      照他如此说来,岂不是暗指这位王相也想从其女儿的腹中做文章,乱皇室血脉,从而控制朝野?这样莫须有的罪名,是能够置人于死生之地的。我虽一心想要王氏外戚倒台,但这样的指控,确实有些过分。没有法理,没有证据,只有恶意揣测,只有无端玄学。

      陛下蹙了蹙眉,说道:“左将军所言,实乃揣测,并无实据。何况朕也并不会将王相之女纳入后宫,卿可安心。”

      “陛下圣明。但上天降下异兆,不得不察啊!”他说得十分动情,几乎声泪俱下。

      陛下端坐如常,从容应对道:“天降异兆,确实需要明察,但天意难测,并非一人二人擅自揣度便可说清,必当谨慎行之,若是以毫无根据的罪名杀了肱股之臣,那么上天是否还会再次降下天谴来?”

      “肱骨之臣?”左将军反问了一句,又道,“陛下,往昔,开国丞相周勃,剿灭诸吕有功,又拥孝文皇帝,受厚赏,处尊位之上,权倾朝野,无人可出其右。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终使得周勃罢相回其封地。开国丞相周勃尚且如此,何况王相,这一与社稷无功之人呢?”

      陛下微微摇了摇头,道:“王相此人肃敬敦厚,朕尚为太子之时,与卿一同,拥立朕继承大统,岂可谓与社稷全然无功?朕非凉薄之人,念其功劳,也不忘卿之辅佐之恩。”

      “王相正是倚仗昔日之功,其宗族权势滔天,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家中私奴,数以千计,且其德行有失,亲戚不合,家门内乱,其妹与人私通,而王相欲盖弥彰,教唆奴仆杀其奸夫,其本人更是有违人伦之道,与其父婢女苟且。”

      “卿所指之事,司隶校尉正在追查,不可过早下了定论。”陛下回应道,“况且,此皆微末小事,如何可以断言一国之相的功过?”

      “陛下,国之丞相,当于四海之内彰显陛下圣明。所谓微末小事,却是失德无道之事。令此失道之人,为天下之率,岂不是天大的笑话?陛下以仁孝治天下,内心宽仁,念及其功,然而如今却是上天降下天谴,天意如此,陛下当三思啊!”

      他说完这段话,又从座上站起身来,俯身磕了一个头,似在哀求陛下三思后行,其实并非三思,而是在哀求其当机立断,罢免王氏的丞相之位。

      他大义凛然,泫然欲泣的样子,似乎像是为民请命的父母官。可惜这是朝堂之上,他所苦苦请命之事也只是权臣的博弈而已。

      陛下说,青州平原郡,河患未宁,蜀地之内,又起地震,损毁屋室万间,伤亡千人,幽州以北,十月降雪,屋室损毁亦是无数,而徐州秋旱歉收,又起蝗灾。

      这么多天灾和生民的悲苦,只能放在这权臣博弈的背景中,在那堆如山一样高的奏章中往后靠,往下推,远远不及一个当朝丞相与其父奴婢通奸、其妹与人淫、乱这种细枝末节的私生活来得重要。

      他们见到的都只是木牍上的奏报,端方的隶字,可我眼前却渐渐浮现了一张张对着废墟、对着逝去的亲人泣不成声的脸,对着飞蝗成灾,千里赤地尘土满面、哀戚无尽的脸。

      那是建始五年的上巳节。阿父说,上巳之日,当手持兰草,于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我想起的却是诗里的句子:溱与洧,浏其清矣,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芍药虽然尚未开放,但已经含苞。乡里的长须老人捋着胡子,称含苞越久,花开得更艳,是为福运,神爵元年,五凤三年,甘露元年,甘露二年,便是如此。

      虽然无人探究这些年份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无人质疑这是继天子大驾之后,另一重祥瑞与运道。乡人洋溢着节日的喜色,以及怀着对芍药盛开的期许——或是对这年风调雨顺的期许,来到了市集上,将节日的欢喜变成肉眼可见的热闹与欢娱。

      旗亭标志着开市旗子猎猎作响,胡饼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酒肆飘香。天子大驾刚过,街巷上的石板重新变回了原来沾满黑泥、滑腻腻的模样,列肆的墙壁也很快恢复了最初烟熏火燎的面目,倒显得更有烟火之气,与大多数行人灰头土脸的面貌呼应。

      妹妹也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禁不住取了五枚五铢钱,前去买胡饼,欲与我分食。

      “姊姊,刚买的胡饼,被一个贱民给抢走了,我去追,结果她劲儿忒大,一下就跑没影儿了。”她哭红了眼睛回来找我,胡饼被抢了,节日的喜色也被抢了。

      “是在何处被抢的?”

      她拉着我的衣袖,拐出了集市,环顾了一圈,眼睛突然亮了亮,“就是她,这个贱民!抢人饭食,不得好死!”

      她冲着街角一个灰扑扑的女子怒气冲冲地喊道,并朝那个方向啐了一口。

      那个女子蜷在市集的墙角,好像听见了这气急败坏的骂声,畏畏缩缩地抬起头来看了我们一眼。她的脸上都是尘泥,比富家妇人的脂粉还厚,厚厚的尘土却盖不住眼底的黑色,不知已经昼夜不停赶了多少天路,脚上没穿鞋,脚趾已经烂了,脓血流尽,变成了黑疮。

      她见我们是两个人,气势汹汹地冲来,慌忙地侧了侧身,掩住了旁边的人。我们才发觉,她旁边还有一个垂髫之年的小女孩,头发蓬乱发黄,也满是尘土,板结在一起,她正捧着与她的脸一般大的胡饼,狼吞虎咽。

      “贱民,贱民!偷人胡饼,吃我食粮!”妹妹跳着脚喊道。

      “骂谁是贱民?俺们才不是贱民!”那女子虽是眼神慌乱,但听见这个指控,还是浑身激动,厉声回呛了两句,又伸出手,掩了掩旁边的小女孩。

      那女孩已经看见了我们,又听见了骂声,嘴巴里的一口饼像是噎住了,一时脸上发紫,发不出声音,女子发觉不对劲,赶紧拍了拍她背,小女孩才缓过劲儿来,因为受了惊吓,眼圈很快红了起来。

      妹妹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满心都在胡饼之上,依旧不依不饶:“若不是贱民,为何光天化日之下行贼事!小心我把你们一个个都拉到官府去!”

      也许发现对方并没有什么战斗力,身边又有女儿或是小妹为软肋,妹妹气焰开始高涨了。官府当然不会管这些小事,但这样的威吓却令对方着实胆寒了起来。

      那女子颤颤地哀求:“求求你了,俺们饿了三天了,三日不曾进食,俺的小娃,都饿惨了。”她揽紧了她身边的孩童。小女孩不敢再吃饼,而是放声大哭起来。

      “莫把俺送到官府去,不然俺娃儿只能饿死了。”她的眼圈也红了起来,“俺们不是贱民,是灾民,是受了灾逃出来的!”

      “你们是何地人?受了什么灾?”我问道。

      “俺们都是衮州东郡人,遭了水,淹了田地,没了屋室,娃儿的阿父,娃儿的君姑,还有娃儿的阿弟,也在水里头没了。”她也放声大哭了起来,她的女儿听到阿母的哭声,哭得更加悲戚。

      哭声淹没在街巷鼎沸的人声之中,倒是没有引来任何一个路人的侧目。

      妹妹愣在原地不语,像是被一盆冷水浇灭了方才的怒气。

      “东郡遭了水了?”我问道。我想问是不是黄河水患,但又疑惑,两千年前,黄河是否已经成了“黄”河。

      “一年多前,大河决了堤了【1】,几个郡、国的人都遭了灾了,没了屋室,没了田地,没了亲人,一个偌大的乡里,就逃出来了不足半数人,原有朝廷救济,在近处守着,苦挨等着回去呢,可谁知等了快一年,大河还是堰塞,朝廷给的那些救济也穷尽了,无人管我们这些灾民,只能走,才走到此处……”

      她的说话声里都是悲音,我渐渐地听不清晰。

      我最后拿出了本用来给阿父打椒酒的十五个五铢钱,在妹妹不解的目光里递到了这个妇人的手中。

      她难以置信,一时哽咽,想要致谢,却被吏卒的厉声斥责打断了:“快走!快走!哪里来的流民!”妇人惧于吏卒手上亮出的藤鞭,赶忙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小女孩,急急地往前走了。

      这仿佛是一个开始。县里的流民越来越多,一个个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大多是独身一人,茕茕孑立,偶有拖儿带女,面黄肌瘦,他们蜷缩在每一个可以避风的地方。

      就连闻道乡的山里,也能偶尔见到赶路的人,他们漫无目的却步履匆匆地翻过一座一座山。他们失了家园,永远不是归人。只能不停地走啊,走啊,仿佛只有走在路上,才能继续活着,才能感受到生的气息。

      山里的野笋日益少下去,野韭不见踪影,不知是落入了流民的腹中,还是成了蝗虫的一顿饱餐。连虫蚁都与他们抢食。

      等春天来到了它的尾声,芍药都没有开放,它们的花苞也成了饥饿的行人果腹的食粮。

      注释【1】:《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第四卷: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四月,黄河大决馆陶及东郡金堤,淹4郡32县,坏败官亭、空庐且四万所。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8章 天谴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致喜欢我文字的朋友们:旧章节已经覆盖完毕!谢谢大家的耐心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