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

  •   母亲的做法虽然有些粗暴,但是,小王守仁玩棋的风波算是告一段落。在这段经历中,他留下的一首小诗被众人称赞,特别是爷爷,逢人便夸自己的孙子多么有才。于是,“小圣人”读圣贤书做学问的兴趣又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说句题外话。在现代社会,我们常说,最好的教育是肯定、表扬。的确是这样,这一点,我们至少可以从小王守仁身上得到充分的论证。如果抛开其他因素不说,单从教育的角度来挖掘,王守仁何以成圣?我想,准确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并将其优点充分地放大,他的爷爷王伦在这一点上,最是功不可没。这一点,我们在王守仁整个少年时期爷爷对他的教育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棋”事件只是个开始。虽然在“下棋”这件事上,在和其父母“较劲”的过程中,王伦暂时“落败”,但是,他仔细想了想,孩子父母也是为了“望子成龙”,是想让小王阳明往所谓的“正途”上走,出发点是好的,因此,也就默认了他们的做法。世间事很多都是令人无奈的,我们总是要为得到一些什么东西,而舍弃另外的一些东西,哪怕需要舍弃的那些东西,你非常喜欢,非常不舍。王伦虽然老迈,但并不迂腐,他当然明白这个道理。而通过这件事,王伦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明白了在对待孙子的教育上怎么找到一个和儿子儿媳的期待接近的结合点。
      不管怎么说,随着小王守仁的“一众兵卒”惨遭“落水覆灭”,他的心终于被拉了回来,再加上爷爷对他那首“打油诗”的大肆夸赞、宣传,小家伙读书的热情算是被彻底激发出来。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小王守仁来说,他可不仅仅是沉浸式阅读那么简单,而且,还喜欢寻幽探微,时常凌驾于古代的名流大家之上思考问题。有些实在弄不明白的道理,他就找爷爷王伦、父亲王华请教,而爷爷、父亲也经常被他问得瞠目结舌、哑口无言。面对小王守仁研究学问的“刁钻”,其父王华在理屈词穷时,常常面红耳赤地呵责儿子强词夺理、不可理喻,圣人之说岂是你一个小孩子可以妄议的?好在爷爷王伦宽厚仁慈,有时,他辩论不过孙子,就微笑地向小家伙竖起大拇指,说他爱动脑筋,敢于质疑权威,并鼓励他继续思考下去。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小王守仁研究学问的通古博今、触类旁通。因此,他的知识增长很快,不久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至于这“较高的水平”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个故事看出一些端倪。
      公元?1481年秋日的一个早晨,一支锣鼓喧天的队伍从远处走来,并在小王守仁的家门口停了下来。爷爷王伦听到动静,赶忙从书房里跑了出来。正如他预料的一样,儿子王华中举了。不仅如此,王华中的还是当朝的状元!王伦喜极而泣,他们王家世代书香,今日终于又攀上了一座“高峰”。王伦激动地把正在身边看热闹的孙子举过头顶,并问:“孙子哎,你父亲中状元了,你高兴不高兴?”谁知,小王守仁一点不为所动,只是淡淡地说:“得个状元有什么了不起?”
      “那你想做什么?”爷爷把孙子放下来,一脸惊讶地望着他稚嫩的小脸问。
      “我……我还没想好。”小王守仁歪着脑瓜想了一会儿,便跑去一边玩耍了。
      爷爷虽然没有得到确切答案,但是,毋庸置疑,孙子的志向远在“状元”之上!老爷子脑海中闪过小王守仁降生时那个奇怪的梦、闪过走过家门口的道士、闪过他成长过程的桩桩件件,他的目光不禁凝重起来。
      至于小王守仁的志向是什么?这是后话。我们先来关心他现在的学问。
      接着王华中举这件事往下说。1482年春天,京中有书信来到余姚,王华在信中说,因公务繁忙,实在无暇回家探亲,为解思念之苦,家人可择机进京。
      接到儿子来信,王伦思索片刻,决定带上孙子一起进京。这是小王守仁第一次出远门,小家伙自然欢天喜地。
      于是,爷俩轻车简从,不久后,就从余姚出发了。
      古人出行不像现在,坐上飞机、高铁,或者开着私家车,少说数小时,多说几天,就能实现亲人团聚。那时候,主要靠走路,合适时搭个便车,遇见水路再乘个“出租船”,沿途能投靠亲朋好友的投靠亲朋好友,不能投靠亲朋好友的就住旅社或借宿人家,大凡如此。
      不管怎么说,经过几天的舟车劳顿,这天,小王守仁跟着爷爷来到了镇江金山寺附近的一位文友处落脚。
      王伦早已声名在外,文友也是知名人士。两人见面,自是相亲相惜。于是,文友又约了一帮文友,当天晚上,在金山寺数里之外的一座小亭子里摆酒设宴。
      文人相聚,免不了吟诗作赋。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提议,以远处的金山寺为题吟诗一首。作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王伦自然被推为第一个吟诗的人。
      王伦虽是饱读诗书之人,但吟诗作赋不是他的强项。面对文友的邀约,他又不好推辞。于是,接下来冥思苦想,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一时间处于难堪、尴尬的场面。
      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从王伦身后传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大家回头一看,发现作诗的是一个小孩。没错!此时,为王伦解围的正是他引以为傲的孙子小王守仁!
      “好诗!好诗!”众人齐声称赞。
      但是,很快,有一个疑问就在他们心里形成了:这么好的诗,怎么可能从一个小孩子的口中吟出?莫非王伦故弄玄虚,提前作好了,早让孙子背了下来?
      大家不好当面拆穿爷孙俩。但是,又实在难以打消心中的疑虑。
      于是,过了一会儿后,又有人提议:以天上的明月和远处若隐若现的群山为题,再吟一首诗。这次,吟诗的任务“理所当然”落在了“小诗人”王守仁头上。
      这个题目并不简单。此时,爷爷王伦生怕刁难到孙子,便连忙以孩子年龄尚小,不会作诗为由,试图推辞作诗。但是,小王守仁却镇定自若,稍加思考,便再次吟诵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此诗一出,不仅打消了众人心中的疑虑,而且,就这首诗而言,无论从风物描写,还是思辨性上,都堪称一绝。于是,在场的众人再次发出喝彩声,
      好一个“人眼大如天”!一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就能作出这般气势雄浑且耐人寻味的诗句来,果真不凡,大家纷纷夸赞王伦有如此聪明的孙子,日后必成大器。
      这一年,小王守仁11岁。
note作者有话说
第5章 第 5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