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 20 章 ...

  •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为“九华山”。九华山为皖南三大山系之一,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绵亘一百余公里,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
      从对九华山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王守仁是准备从仙佛之道中寻找出路了。他感慨于早年从理学大师娄谅和军事专家许璋那里得到的东西,认为,自己要弄明白一件事情,必须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学会借力打力,善于从“世外高人”那里获得灵感和光芒。
      王守仁早就听说九华山上有“得道高人”,只是他这些年一直忙着学习、科考、做官,还没有抽出时间来。
      当然,现在的王守仁自己也已经是一位佛道高手了。截止目前,被他翻烂的佛家经典、道家经典已不计其数。他自己平常也喜欢结交佛家、道家的朋友。在和前人智慧与各位大佬的思想碰撞中,他的佛道修养已经非常之高。这一点,从他前期写的大量诗歌、辞赋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王守仁自己就是一位佛道大师了,为什么还要费尽心力去拜访其他高人?因为,他一直认为,当一个人的修为达到一定境界时,就会从人生的烦恼中跳出来,变得自由而洒脱。然而,到目前为止,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在刑部的工作就天天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所以,王守仁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修为还很欠缺。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守仁在九华山上苦苦寻觅,还真的遇见了两位世外高人。
      第一位的名字叫蔡蓬头。其实,蔡蓬头并不是他真正的名字,他真正的名字连他自己也忘记了。由于此人常年奔走在山野茂林之间,不修边幅,头发胡子蓬乱无序,于是人们就戏称他为“蔡蓬头”。
      王守仁发现蔡蓬头的时候,他正瑟缩在一个山洞中,饿得奄奄一息。
      王守仁把蔡蓬头邀请到山下的酒馆,点了慢慢一桌素菜(他以为习佛之人不吃肉)。
      “高人,请用餐吧!” 王守仁邀请蔡蓬头。
      没想到,蔡蓬头并不动筷子,只是口中小声嘀咕着:“食无肉……食无肉……”
      哦,原来你是吃肉的啊!你怎么不早说呢?王守仁赶紧让小二上了几个肉菜。
      “高人,现在可以用餐了吧?”王守仁再次邀请蔡蓬头。
      没想到,蔡蓬头还是不动筷子,口中嘀咕的词换成了:“食无酒……食无酒……”
      “小二!上好酒!”王守仁向店家招呼到。
      还以为你遵守着清规戒律呢!既然能吃肉喝酒,事情就好办了。王守仁想。
      接下来,蔡蓬头真是一顿狼吞虎咽、大快朵颐。要知道,已经多少年没有人这样请他吃饭了。
      趁着蔡蓬头吃得尽兴,王守仁赶紧向他问了几个问题。比如,您老人家多少岁了?人真得可以长生不老吗?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无忧无虑……
      但是,蔡蓬头一个问题都不理会,只是闷着头吃饭。
      直到清理完最后一只盘子,喝完最后一滴酒,他才打着饱嗝笑着说:“尚未!”
      “什么尚未?是我不够虔诚还是机缘未到?”王守仁追问到。
      “尚未!”蔡蓬头再次小声嘀咕。
      “请高人明示!”王守仁站起身来,向眼前这位衣不蔽体的所谓高人施礼。
      毕竟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蔡蓬头虽自称世外高人,但是也经不住王守仁这样一番操作。于是,蔡蓬头哈哈大笑着说:“这位先生,虽然我不知你何须人也,虽然你对我彬彬有礼,但是,你终究是一副官相啊!”
      蔡蓬头这样一说,王守仁瞬间就明白了,他在前期的佛学经典中曾经读到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意思是说,相能够离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依觉悟心而脱离对一切妄想境界的执着,使爱欲灭尽,使清静心显露,生清静心,不是在妄想心之外再生一个清静心,而是使本具的佛性显露,这个清静心是本具的,是从无始劫以来未曾生,也未曾灭的佛性。用句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你王守仁想像我这样,但是让你放下官职,幽居山野,蓬头垢面,衣不蔽体,你能做到吗?
      王守仁静静地想了想,真要放下红尘,置身世外,最起码跟自己“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目标也不相符啊!
      但是,王守仁不死心,当他听说某悬崖峭壁上住着一位佛性极高的老和尚时,就不辞辛苦地攀上了那处山崖。
      当时,老和尚正在山洞里睡觉。王守仁不好打扰他,便静静地守候在洞口等待。此前,还没有人攀上过这处山崖。所以,当日上三竿老和尚从梦中醒来时,他甚为惊讶。再一看眼前这个年轻人气度不凡,知道他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高人。
      王守仁拿出随身携带的美食,放在地上。
      这个老和尚倒也随和,于是,两个人边吃边聊。
      “高僧,我自少年时期研习理学,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参悟不出其中的玄机。所以,我想在佛学中寻找一些灵感。”王守仁向老和尚施礼到。
      王守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让老和尚在佛学上给自己一些指点,但是,接下来的谈话,老和尚闭口不谈佛学,而是从程朱理学方面跟他夸夸其谈。
      程朱理学就程朱理学吧?反正,这也是王守仁擅长的领域。于是,两个人从上午一直聊到了日落西山。
      当大山外面的万家灯火已经亮起来后,老和尚淡淡地说出这样一句话:北宋的周敦颐和程明道真是儒家的两个好秀才。此后,闭上眼睛,再不言语。
      王守仁只得小心翼翼地原路返回。等第二天早晨他再次攀上那处山崖的时候,他发现,不仅老和尚不在了,连老和尚平常做饭用的锅碗瓢盆也不见了。老和尚摆明了是不再与他相见啊。
      王守仁的九华山一行,虽然拜访到了一些高人,但是,由于处世的初心不一样,他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心灵解脱的方法。蔡蓬头不地道,明知道王守仁放不下纷繁俗世,还蹭吃蹭喝了一顿;老和尚更不地道,明明知道王守仁想得到佛学的指点,却闭口不谈佛学,而是引导着他回归到程朱理学寻找心灵的突破。
      不过,王守仁也不是毫无收获。现在,他起码知道了,佛道之学对于他来说,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不说超然世外与“万世开太平”这样一个伟大目标是相悖的,仅仅从亲情方面考虑,要让他做到六根清净,他能够做到吗?再说,所谓的“六根清净”,不过是一些所谓的世外高人逃避现实、泯灭人性的借口罢了。
      我们为什么这样来猜度王守仁的认知呢?有一个小故事可以来证明。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第 20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