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0、风起长安 ...

  •   “八月攻势”一战,虽耗时较短,但突厥大军南侵,竟如入无人之境,仅一个月的时间,或主动或被动地戏耍大唐北方诸州将兵。在此等形势下,唯有李靖掌控主导权,保全了大唐最后一丝颜面。为此,李渊下旨,调安州大都督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统北方诸州军马,辖甘州、凉州、原州、灵州、朔州、泾州、夏州等七州兵马,抵御突厥。
      圣旨抵达后,李靖命帐下大将司马乣、薛耀祖、杜珏、包闯等将校集结三军及骑射旅,于半月后拔营,开赴灵州。由于灵州道乃是十二道之上道,其任职必须由本人入京师领旨谢恩,领取将印和令剑等事宜,李靖便带薛孤儿前往长安办理任前交接。
      诸事落定,已至武德九年三月。李靖从兵部办理好相关手续后,回到将军府,多年的疆场生涯使他本来英俊刚毅的脸变得更加黝黑且刚硬,他的眼睛更加深邃,浓密的胡须稍显几分花白,长须飘逸且尽显豪气。
      李靖立于庭院内,望着湛蓝的天空,几缕浮云随风漂移,院中桃树正绽放着花朵。这时,张初尘来到他的旁边,说道:“官人这些年,征战在外,甚是辛劳,这次回京,就留在长安好生休息些时日吧。”
      “是呀,这片土地该休息了!”李靖叹道,“可是外患未平,我身为唐将,自是要为君分担,为民守土啊。”
      张初尘知道李靖在想什么。她能读得懂他的神情、他的眼睛。
      “外患未平,恐内乱将起了。”张初尘深知夫君为国分忧,但长安的风云又何曾停止过呢。
      “夫人之意,难道是?”李靖心知肚明,只是从未明说。
      张初尘点了点头,示意道:“夫君为大唐征战,为百姓安定而战,素不参与他皇家家事。”
      “帝王家事即是大唐国事,药师虽无心介入,却难臻聋盲。”李靖说道,“依夫人之见,太子与秦王,哪个当国,于国家福多祸少?”
      “太子久居长安,常常替陛下分担国事,这些年来少有差错。而秦王英武,常年征战在外,功勋卓著。”张初尘分析道,“何况,秦王于夫君有恩?”
      “秦王之恩,李靖自然在疆场上相报。”李靖坦言道,“自古以来,内政不稳,必遭外敌入侵。看来,我还是要早日动身北上,以防突厥趁机南下。”
      “又起风了,妾身先行回房了。”张初尘听到李靖之言,甚感欣慰。

      李靖一人立于庭院,有风吹来,长须微动,他又陷入沉思。他了解秦王的安民治军之高妙,但在宫墙之内,在才能和权力残酷的争逐之间,李世民无从选择。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世界并不总是循着人的美好意愿来运行。
      “长孙大人和杜大人来访!”李靖听报,从思绪中惊醒,未及更换官服,便径直向门口迎接。
      “两位大人远道而来,李靖有失远迎!”李靖客气道。
      三人见礼完毕,一起到厅里坐了。张初尘也出来待客,吩咐下人端来茶水何糕点,见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神色庄重,便知有要事相谈,遂命左右退下,自与他们寒暄几句,带着德謇、德奖和小玉掩门出去了。
      “大将军常年征战在外,每次回长安,皆是稍作停留数日又匆忙外出,不知这次打算在长安停留多久呢?”杜如晦呡了一口茶,欠身施礼,问道。
      “杜大人有所不知,我自忝居此职以来,尚未赴任。”李靖大致猜到了杜如晦和长孙无忌来此的目的,无非是替秦王拉拢自己而已,“近来,突厥人常常骚扰我大唐北境,甚是令人头疼,在下不日将离京前往灵州。”
      “大将军为国为民,晚辈感佩。”长孙无忌拱手施礼,说道,“大将军知道,秦王自上年东宫一事之后,身体有恙,故特命我二人前来,慰劳大将军。”
      “秦王好意,臣下心领了。还劳烦二位大人,替我转达秦王殿下,臣下乃是驻疆外臣,为免惹人非议,不便与之相见,还请见谅。”李靖微微欠身,施礼说道。
      “大将军哪里话,这么说可就见外了。”杜如晦说道,“大将军与秦王殿下速来亲近,只是常年在外,还不了解长安的局势。现今太子和齐王视秦王为眼中钉,殿下一味退让,恐有性命之忧。殿下常常念及大将军的教诲,他视您既是恩师又是好友,还请大将军相助殿下,助他渡过此劫。”
      “杜大人,秦王殿下对我有救命之恩,李靖必会铭记于心。”李靖拱手说道,“方才听二位言语,长安局势想必你们最是清楚。更何况,秦王殿下与诸位已有应对之策。我李靖,只不过是一驻疆外臣,又何德何能得秦王殿下厚爱。”
      “听大将军之言,难不成,是心属太子?”长孙无忌见李靖似乎话里有话,心里不由得多了几分慌乱,“大将军,您可记得,当年在长安险些被陛下杀头,是秦王殿下求情才救了您一命呀,您怎能投靠太子呢?”
      “长孙大人多虑了。”李靖摆了摆手,正色道,“我李靖手中的剑,是对敌不对己。现今外患未平,我李靖的职责乃是驻疆守土。至于太子也好,秦王也罢,甚至是齐王,将来谁登大位,我李靖都必忠之。”
      “大将军之言,令人醍醐灌顶。”杜如晦缓缓起身,拜道,“还望大将军谨记今日所言。”
      “二位放心,李靖必遵今日之言。”李靖也起身施礼,说道,“我这里有一个锦囊,在紧要之时方能打开,或对秦王殿下有助益,还劳烦杜大人替我转交。”
      杜如晦接过锦囊,与长孙无忌一同离开了将军府。张初尘在庭院里,带着小玉与几个小侍女抚弄花草,心不在焉,见杜如晦和长孙无忌向她告辞,才忙洗了手,随李靖一起,送二人离去。
      “长安恐将生变。”李靖望着二人匆匆远去的背影,感慨道。
      “官人之意,难道?”张初尘一手经营的红袖阁,其实早就将太子与秦王之间的争斗汇报得一清二楚,但还是禁不住问道,“秦王派人来,是何用意?”
      “夫人手下的红袖阁知天晓地,难不成唯独漏了宫墙之内的事情?”李靖问道,“依夫人所见,我该站哪边?”
      “依我看,官人两边都不会站。”张初尘说道,“秦王派人来,只是要一颗定心丸而已,只要官人无意介入,秦王便可放心。
      张初尘抬眼看着李靖,只见他眉头深锁,初春的天仿佛多了许多忧愁。

      没过几天,北方战报传来,突厥铁骑在颉利可汗的率领下如狂风一般大举南下,侵掠原州、灵州、凉州、朔州、泾州等地,战线绵延数百里,声势甚为浩大。被劫掠的五州之地,皆是李靖所辖。于是,李渊当即下令,命李靖率军北上,抵御突厥。
      有了先前在并州的经验,李靖已经摸清楚了突厥的战力,于硖石设重兵与突厥精锐正面相持。突厥大军在颉利的带领下,驰入大唐纵深数百里,劫掠数州,来无影去无踪,没料到还是被李靖堵在了硖石。硖石易守难攻,多山地少平原,不利于骑兵作战,李靖占尽地利优势。
      于是,唐军在硖石依靠优势,与突厥军展开小规模的攻防作战,从早到晚,力战不退,最终突厥败走,转而进攻秦州、兰州等地。
      驻守秦州的平道将军柴绍据险而守,斩杀颉利可汗帐下一名特勒、三名大将,并俘虏一千人,颉利可汗只好寻机撤退。与此同时,突厥二可汗郁射设(又唤突利可汗)率数万骑兵突入长城,包围了会州乌城。突厥铁骑迅疾如风,大唐的骑兵根本追赶不上,这也是令李靖较为头疼的问题。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长安出现太白经天之象,意为大凶之兆。就在此时,消息传到长安,言北境诸州将士与突厥大军苦战不休,乌城被围,陇州告急,而突厥大可汗颉利却率领骑兵不知去向,一时间朝野震动。
      这时,太子李建成入宫面圣,极力推荐齐王李元吉为都督,总管各路军马北征以抵抗突厥。李渊听后,心想着秦王功勋过甚,将来不好掌控,且他身有旧疾,不便出征,于是听从了李建成的建议,命令元吉督率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人援救乌城。
      李元吉趁机请求,让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琼等人与自己一同前往,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的兵士。李渊对于李元吉的请求,一一准允。实际上,李元吉心中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只要全盘接收了秦王的兵权,便可以随便安个罪名将李世民处死,再扳倒太子,自己就是皇位的继承人。
      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当他得知了太子与齐王的密谋后,便悄悄告诉李世民。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0章 风起长安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